【院士奖学金风采】何家劲:科研路漫漫 砥砺前行求新知
【院士奖学金风采】何家劲:科研路漫漫砥砺前行求新知
何家劲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浙江金华人,本校直博生,现为太阳成集团tyc138信息获取与控制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,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应扩散神经网络的时空动力学及其控制,师从肖敏教授。
目前发表SCI期刊论文7篇,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并被SCI收录3篇,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5,发表EI论文1篇;申请发明专利3项,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项;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项;荣获薛禹胜院士奖学金以及多次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。
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”
在谈到科研学习经验时,何家劲说,“打好基础尤为重要,作为研究生需要多阅读专业相关书籍,学好基础理论知识,没有坚固的专业基础,未来的科研学习就无法走远。”博士一年级阶段,作为南邮第一届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学生,专业课程修习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,但他始终未有丝毫懈怠,两学期完成了二十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学习。博士二三年级时,虽然科研成为了他日常的主要部分,但也未曾阻挡他对专业领域相关基础文献的学习,在完成研究生课程计划外,他广泛涉猎专业文献,坚实科研基础。他始终相信量变引起质变,依靠坚强的毅力,才能将脑中的“毫末”,转为科研的“合抱之木”。
“知行合一,笃行致远”
作为一名太阳成集团tyc138的学子,何家劲深知探索实践对于工科的重要意义。本着对非线性系统领域的浓厚兴趣,自大四起,他就进入肖敏教授课题组进行非线性系统分岔研究相关的科研学习。科研之路道阻且长,当时作为一名本科生,面对一个全新领域,从0到1,想要收获果实,需要付出更多。他首先做的就是坚持相关领域论文的阅读,这样的习惯帮助他掌握了阅读技巧,提升了切入思维,开拓了科研视野,并且以此为辅,之后从反应扩散神经网络的时空动力学方向深入,一步步地完成了从学习到创新的过程。科研的过程是艰苦的,但精神却是富足的,他认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,以注重实践的方式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“博观约取,厚积薄发”
“科研是一场全程马拉松,要看重每一个1公里的完成,而不是注意终点的距离”。他的第一篇论文的发表过程,并不顺利。从阅读大量学术论文,总结关键创新点,完成论文初稿,进行反复修改,到论文最终接收,期间经历了反复又反复的推敲、修改。修改过程是耗费精力的,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期。一篇论文的发表,所经历的锤炼不仅来自于自己的修改,更多的是导师的指导和同行评审专家的帮助。而这些才是“1公里”的完成。这一段段的“1公里”让他提升了提出科学问题、设计实验方案、分析结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。截至目前,已在Neural Networks 、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SCI期刊总计发表论文7篇。他坚信厚积薄发的力量,也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着一颗求索务实的初心,在科研征途中不断厚积薄发。
“衔环结草,以报恩德”
何家劲在科研生涯的成长中充满感激之情,特别感谢薛禹胜院士对他的激励。他获得的薛禹胜院士奖学金便是由薛禹胜院士发起并设立的,以此希望奖学金获得者树立远大的理想,攀登科学的高峰,成为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。何家劲说,“十分感谢薛院士当时在颁奖典礼分享的求学经历和科研感悟,这段分享让我收获了许多,会始终成为我生活以及科研的一份精神力量。”此外,他也感谢肖敏教授的接纳与耐心教导、同门师兄弟的鼓励与支持。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,一群人可以跑得很远,在受到薛禹胜院士和导师同门帮助之后,他也积极回馈,不仅踊跃参与博士的各种活动,为师弟师妹们开展各种论文讲座,把自己的科研心得进行分享,帮助师门解决科研问题,而且积极响应党支部号召,参与党课学习,参与党支部活动,始终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。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将以百倍的激情和万分的感恩去迎接生活,去做一个更优秀的人。
图文:何家劲 李金 编辑:李金 审核:孙委委